面对就业焦虑,青年能做什么?陈碧:认识你自己,拥抱不确定


陈碧/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4月26日,澎湃新闻与腾讯公司联合主办数字原野年度讲坛暨颁奖典礼。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陈碧以“变革时代,青年如何走出就业焦虑“为题,分享了她对青年就业焦虑的观察,并就青年如何走出就业焦虑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以下为陈碧副教授的演讲实录,由澎湃研究所整理,以飨读者。

每一代年轻人都逃不掉就业焦虑

我是1990年代的大学生,2000年就业,我指导过85后、90后、00后的大学生,有人曾问我这几代大学生有什么不同?他们是不是都有就业焦虑?我想先分享一些来自我个人的观察。

在我读书的时候,大学里确实有过“慢时光”,我学生就问我,那个时候是不是真的可以慢到一生只能爱一个人,我说那倒也不是,但是确实在校园里有歌里唱的白发苍苍的先生、长发的女生,有闪闪发光的理想主义和激情澎湃的奋斗宣言,但是大家知道,大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后都会进入社会的“快时光”,在刚刚毕业的那一两年,我们同学聚在一起,“深夜饮酒听到的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所以其实就业焦虑和就业以后的迷茫是哪一代年轻人都逃不掉的,没有人可以回避,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

对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不管选择哪一份工,你都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自己在其中的存在感,所以拼什么,拼自己就行。但是如果在经济发展放缓的年代,你就好像搭乘了一趟慢车,感觉自己和别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那在这个时候拼什么,拼不拼,怎么拼,它就会成为一个问题。

我观察到,最近几年的大学生,有的一进大学就把大学当成了“2.0版”的高三,争分夺秒地为考研和考公做准备,临近毕业的时候,却在唱“明天的早餐在哪里”。他们拿着一份光鲜亮丽的简历,我看完以后觉得他们真的很优秀,如果我是老板我都想招,但是当他们拿着这份简历去人才市场的时候,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赏识他们的伯乐,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像你写好了一个发言稿却迟迟等不来开口发言的机会。我想这就不是青年的命题了,这是我们时代的命题。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在高速发展,文明在日新月异,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在我们身边可能会突然出现一些剧烈的变化:俄乌战争谁也没有想到;也可能有一些悄悄的变化,但是却影响深远,比如说之前的全球化,碰上了文明的冲突,现在在减速和刹车;还有横空出世的AI可能还会挤压我们本来就很可怜的就业空间。所以,未来会好吗?

哲学家描述了四种未来人类可能出现的社会形态:兴衰会周而复始,就像中国古代的朝代一样,盛极而衰,然后再重建;全球走向大融合,这是一种全球化的乐观主义;悲观的人认为,基于人性的幽暗,人类也许最后会走向毁灭;科技派认为有新科技的加持也可能会走向无比美妙的未来。

所以有人说未来会变好,有人说未来会更糟,那我们还要不要奋斗呢?我经常会跟学生说,你们一定要记住爱默生的一句名言:“俗人在乎运气和境遇,强者只在乎因果”,这句话特别有激情,它不是否认有没有运气、时代,而是告诉你努力可以创造好运气,所以我特别喜欢用这句话去鼓励那些想创业的青年。

但现在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在风口上猪都可以上天,可是没有风了,你就是只猪。那么我们现在有风吗?未来还有没有?猪该怎么办?所以当一切都存在不确定的时候,当我们并不知道努力会不会有好的未来的时候,我们要做什么呢?当不确定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可能唯一能够对抗它的就是你赋予这件事情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能够对抗不确定的只有确定的意义,这也是我们今天讲就业焦虑的起点和基础,就是赋予一些事情价值和意义。

解决青年就业焦虑的答案不在青年,在市场

根据教育部数据,今年有1158万高校毕业生,再加上近百万的海归,今年可能有1250万的青年就业人口,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可是我们现在的人口红利在萎缩,经济增速在变缓,其实提供的就业机会还比以前更少了,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青年的就业焦虑怎么解决,答案就在其中:你给就业机会,就能解决,那这件事情其实不是青年要做的选择,该改变,该选择的不是青年,而是市场,你要创造出这么多就业,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应当是有一个更好的市场经济与法治环境,让足够多的就业释放出来了,才能缓解青年的就业焦虑,靠高校自己去搞一些招聘会,靠老师去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念其实不起什么作用,真正应该做出选择的是市场。市场在慢慢复苏,可是这几年的阵痛由谁来承担呢?青年学生们,都焦虑到什么程度了呢?我来讲一个例子,我认识一个学生,她在最后一面太紧张了,听错了面试题目,觉得自己考砸了,大哭,一直哭着从学校坐着火车回到了家,是什么压力把一个二十几岁的硕士研究生逼回了一个小学生,真的我不是想嘲笑她,我很想抱抱她,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青年的焦虑,不在焦虑中沉默,就在焦虑中死亡,我们要看到这个焦虑背后的问题,我们应当为这些学生有所作为。

青年焦虑的三个切面:脱不下的长衫,寺庙上香,卷不动AI

那我们下面就来讲几个焦虑的切面,看看孩子们现在正在想什么,他们在做什么。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焦虑的切面,脱不下的长衫。脱不下的长衫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来自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下不了的高台,鲁迅先生确实是和青年心连心,100年前的一个人物隔着时空和今天的青年有了共鸣,学生就说:我也是啊,我10年寒窗苦读我拿了一个学历,我却找不到一份能够养活我自己、稍微有点体面的工作,如果我没读大学,我就可以去拧螺丝,现在我读了大学我还去拧螺丝吗?

那对于脱不下的长衫这种感慨,有一种声音是说你们大学生想多了吧,大学生没有什么含金量,你赶紧放下你的期望,放下你的幻想,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过剩了,你本来就不应该有这么多人穿长衫,本来就不应该有这么多穿西装,你就应该去穿短衫,我觉得这两种理论说法都很荒谬,可能会对我们的高等教育造成伤害,而且有说这个风凉话的功夫,他不如去创造一些就业出来。

我怎么看在互联网上这种脱不下的长衫呢?这个时代普遍都在回避痛苦,却有一些年轻人能够在互联网上展现自己的伤口,展现自己的伤口,展现自己的迷茫,这就是正视自身的第一步。“长衫”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背后的职业,职业意味着什么?我们工作为了什么?我们加班为了什么?我就想到在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面谈到了一个词叫做“Calling”,这个词是召唤,同时它也意味着一种天职。韦伯当时也很焦虑,他焦虑什么呢?他说我天天在拿着一份薪水,却干着一份一事无成的工作,对我来说人找不到天职他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估计现在要是有弹幕的话,一定很多人在弹幕里面说我就想要这样的工作,因为可以不干活,还能拿钱谁不想要这样的工作呢?但是我想问你真的想一生都如此吗?

一生做一个米虫,我们人类好不容易进化到了食物链的最顶端,难道你想回去做一个米虫吗?这一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只是拿一份薪水。所以实际上“长衫”背后是什么?是我们对于职业的思考,我为什么要做这份工,我在现世需要完成这个社会给我的什么责任和什么义务。

那如果找一个工作只是一个经济行为,完成就业那只是增加社会的GDP,这远远不够,这不能够满足于我们对人为何工作,这一生为何而来的思考。

我当老师是一个很偶然的选择,正好毕业的时候当了老师,但实际上我想没准我去澎湃或者腾讯也许可以干得更好,直到后来我突然发现我的工作就是我的使命,就是我的天职,我希望青年能够意识到自己未来如果找到一份工作,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话,你在工作的每一刻都会是快乐的,所以这就是“长衫”的隐喻,不仅要实现就业,还要找到这个职业背后社会给你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再来看焦虑的第二层切面,现在大家知道青年有一种“寺庙热”。以前寺庙里是不是都是大爷大妈,现在明显年轻人爱去寺庙了,那他们去寺庙干什么呢?有些人说是为了求工作,有些人说是工作太忙了,为了去缓解一下。雍和宫烧香的年轻人为什么那么多,因为雍正是工作狂,所以要去那里拜一拜。为什么卧佛寺那么多人烧香,因为“卧佛”和“Offer”是谐音,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确实是青年为此去烧香。

但实际上古今中外的年轻人在遇事不决,迷茫的时候都会去寺庙。古希腊人遇事不决的时候,也会去神庙去寻求神谕,有一个最有名的神庙,阿波罗神庙,在那里诞生了一句最有名的神谕,他影响了苏格拉底,这句话就叫做“认识你自己”。

所以在这个时代,在这个变革时代,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去寺庙,我们迷茫的时候实际上要重拾这句话——认识你自己。因为在这个时代你必须比别人、比机器更能够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什么,否则每天都被各种APP,被各种大数据喂养,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到底要什么。所以在这个时代青年更应该认识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到动力。无论什么时候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最后我们要讲到第三重焦虑,这是第三重焦虑的切面,就是不可回避的AI来了。有人说AI的出现可能最早被取代的工作是程序员,是翻译,是文秘这些工作,下一个是谁呢?我在给法学院上课,所以我看着我的法学院学生的时候,我给他们讲课的时候我经常想,你们做好准备了吗?在你们就业的前几年,你真的有可能赶不上一个训练有素的AI。

比如说以涉黑案件的阅卷笔录为例,一个涉黑案件的阅卷笔录可能要做到上百万字,那需要一个团队大概花几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够把一份阅卷笔录做出来,但是AI可能一天就搞定了,你跟AI怎么比,你是去拼逻辑、数据、速度吗?拼不赢的,我们要把AI看成自己的对手还是看成工具?

其实我今天演讲之前我也去问了一下AI,我说AI你知道怎么解决青年的就业焦虑吗?结果他回答了一堆看似有理,但实际上毫无用处的废话,比如说你要多学习,你要多交朋友,如果你真的焦虑你要去看医生,所以我想暂时AI在某些方面是不能取代人的,它确实没有做过青年,不知道青年的焦虑到底是什么。

在这个AI挤压我们就业空间的时代,我们不是去跟AI去比别的,我们是要比它更像一个人。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会提到一句古希腊的哲学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当然是人类中心主义,万物是通过人去认知认识的,那么在这个新的时代,你对AI的不同认识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境界,最终带你走向不同的人生格局。

所以当你要回答AI是减弱还是增强了人的价值的时候,你不妨想象一下未来也许你是那个被AI加持的钢铁侠。

对于我们今天的青年来说,到现在了你说我要换专业,我千万不要跟AI竞争,已经来不及了,我们应该比AI更强的是什么?是人的独特性,对于我们高等教育来说,我觉得青年要发展的最重要的能力是批判思维的能力,这个复杂的世界需要复杂的人才。当我在学校讲课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学生能够质疑老师,能够质疑权威,他们能够保持好奇心。对于老师经常讲一些过时的思想,他可以勇敢地提出挑战,可以去寻找更多的数据和信息来支持他的观点,可以做出选择和决断,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他的能力,比如说他能不能去换位思考、共情别人,让别人也能够支持他的观点,这就是AI没有的能力。这就是一种很高级的批判思维。掌握了这种能力,你就可以在这个时代获得强劲的后劲,碾压AI的能力。

所以我们看了这样几个焦虑的切面,其实你会发现关于这些脱不下的长衫不要脱,不必脱,你也脱不下,只要我们赋予长衫背后的职业、意义,把它作为你的追求,作为你的使命,你可以回答这一生我为何而来,你就找到了意义。

年轻人爱上香去吧,去上香,那说明你迷茫,迷茫的时候问一问我是谁,认识你自己,当然卷到最后我们可能卷不过AI,但是你应当比AI更像一个人。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使命,都会和自己的命运狭路相逢,所以在这样的时刻,因为时代不可改变,那青年要做的是什么呢?看到自己的焦虑,拥抱这个不确定,寻找属于这一代人的职业路径。(澎湃研究所吴英燕/整理)